精致的马达 灵巧的双手

绍兴睿灵巧智机器人有限公司

绍兴睿灵巧智机器人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人形机器人应用的上限——灵巧手

日期:2025/07/05 15:01:21 阅读 0

人形机器人应用的上限——灵巧手

睿灵巧智
 2025年07月04日 11:28 
001
憧憬与机器人共同生活的人们很难不去幻想这样一幕:回到家后,餐桌上已摆好想吃的饭菜、换下的衣物已经洗净烘干并收纳整齐。完成这一切的,不是哆啦A梦的口袋,而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智慧又不乏灵巧的“手”。如果机器人真的有一双“人手”一样的灵巧手,我们的生活该有多么轻松惬意!然而现实中,灵巧手的制造谈何容易。

手在人体器官中扮演的吃重角色,使得其精密程度远超我们想象。也正因此,灵巧手被称作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真正助手的“最后一厘米”。让机器人拥有一双巧手,不仅是一道科学问题、一个工程难题,也是一场创新者漫长的远途。

一、如何研发灵巧手?

说来说去,作为机器人拟人化的关键,机器人的灵巧手,到底该怎么研发?

“从仿生学的角度来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本是一体两面。”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振东所言,人类拥有骨骼和运动系统,也有大脑和感知能力;机器人既需要具备本体结构,也需要智能控制。“机器人学的初始阶段,限于技术条件,我们只能将两部分分开探索,现在它们终于可以自然联通起来。”

细究起来,机器人的一双灵巧手,其实是一个由四部分构成的系统:传感器系统相当于皮肤与神经末梢,感知接触状态、力度变化与空间位置;控制系统则充当“大脑”,依托算法实时分析数据,发出协调指令;驱动系统相当于肌肉,为动作提供动力;传动系统如同筋腱,通过齿轮、连杆或钢索将动力精准传递至指节。

“灵巧手”是指一种模仿人手结构和功能的高精度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具备多自由度、触觉感知和精细操控能力。它代表了机器人操作技术的尖端水平,能完成抓取、捏取、旋转等复杂动作,无限接近人类手指的灵活性,甚至在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峰时将超越人类手指灵活性。

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通用性,而灵巧手作为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器人的精细操作与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是人形机器人替代人类工作的关键部件。从长远角度考虑,灵巧手预计占人形全成本比重20%-30%,仅次于身体执行,是最重要的硬件。同时,灵巧手在精细操作和执行任务时,能最大程度收集数据,训练大脑,手脑协同,加速具身智能。
二、灵巧手产业链
灵巧手的产业链主要分为核心零部件商和手部集成商两大部分组成,零部件主要包含电机、齿轮、丝杆、传感器和腱绳等;手部集成商则分为机器人本体制造商、整体方案独立集成商和零部件解决方案集成商三部分。
灵巧手为人形机器人操作性能的核心,决定机器人功能的上限,是具身智能的核心,因此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选择全栈自研,如特斯拉、FigureAI、智元、宇树、星动纪元等;独立集成公司多为创业公司,如睿灵巧智,因时机器人,具备自研零部件技术、强脑科技、傲意科技具备脑机接口技术积累其外灵心巧手、灵巧智能专注灵巧手;零部件厂商延伸至整体方案解决,如电机/齿轮、驱动器供应商兆威机电、雷赛智能提供整灵巧手的解决方案灵巧手最初是从结构,特别是外形上进行仿生设计。随着更多更复杂的应用功能需求提出,研究人员逐渐开始从人手内在结构、驱动和传动原理等方面思考其仿生结构的设计,并逐步延伸到复合材料、智能材料的研制和设计,智能材料的研究又反过来影响多指灵巧手的仿生设计。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灵巧手的研究中,结构上也存在了一定的差异。
R01

三、灵巧手核心驱动零部件——空心杯电机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执行动作的最终零件,十分重要且复杂,因其特性所致对电机性能要求较高。同时灵巧手作为机器人实现操作的终端工具,其设计高度仿人手,结构比较复杂,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空间极小而驱动自由度极多,需要配备功率密度高,体积小且控制精度高的电机,而在电机类型选择中,空心杯电机与灵巧手关节适配性最高,其具有功率密度高、能量转化效率高、响应快,运行平稳等特点。
空心杯电机是一种采用无铁芯的直流永磁伺服电机。结构上,空心杯电机转子是空心的杯子形状,突破了传统电机的实心铁芯转子形式,从而彻底消除了铁芯形成涡流造成的功率损耗。空心杯电机分有刷和无刷两种:有刷空心杯采用机械换向,磁极不动,线圈旋转;无刷空心杯采用电子换向,线圈不动,磁极旋转。无刷空心杯电机更适合用于灵巧手,原因是无刷空心杯采用电子换向,具有效率高,转矩波动小,使用寿命高,结构精巧,维护方便,易保养的特点。其寿命可达10000h+,好于有刷1000-3000h。空心杯电机目前还是存在很高的产品壁垒性,很多厂家进入门槛是非常高的,例如空心杯线圈绕组成型工艺难,批量后良率难保障。海外厂商多采用一次成型空心杯绕线技术,龙头厂商绕线设备自研,且绕组设计专利壁垒深厚,所以国内厂商通常采用人工绕线或卷绕式工艺(半自动化),生产效率和线圈质量自然会落后于国外。
R31

四、哪些关卡,还在拦路?

接下来,要给机器人一双真正的灵巧手,科学家还要过几关?

首先得把手做小。灵巧手的“灵”,来自更灵活的关节和更多的自由度,但每增加一个自由度,就需在手掌内多嵌入一个对应的驱动器,这就使得今天我们见到的机器人往往有一双大手。

当前,特斯拉等企业采取的路线是通过模拟人类身体,将驱动系统装入手臂来缩小手的尺寸;国内厂商则多通过优化芯片布局等方式寻找自由度与尺寸之间的平衡。“把手做小非常困难,因为它对集成化的程度和要求更高。”因时机器人CMO房海南说。

怎样让手更敏捷也是老问题。目前,机器人在抓取任务中的“迟钝感”并不罕见。针对目前灵巧手反应速度不足等问题,李志高说,有时机器人反应慢并非控制算法慢,而是电机响应跟不上。

睿灵巧智团队在指尖区域加入电容式传感器,通过无接触感知提前识别物体位置,再精准施力完成抓取。周晨表示,单靠视觉进行抓取会增加时间延迟和失误风险。“视觉的反应时间有200毫秒,等系统‘看到’并移动到目的位置时,瓶子可能已经被碰倒了。”

还有一个是成本问题。“任何行业都存在性能、成本、可靠性的不可能三角。”,如何取得三因素尽可能的平衡,是灵巧手机器人迈向消费者的一道坎。开模量产、优化设计,都是平衡之道,但业界普遍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量产。随着市场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产能持续扩大,灵巧手将逐步摆脱高昂成本的束缚,成为普罗大众可以负担的智能终端。

“灵巧手的成长过程,如同孩子学会用双手探索世界:从胡乱抓挠到精准操作,从感知二维图像到理解三维空间,再到逐步掌握使用餐具、剪纸乃至弹钢琴。每一步都需感知、协调与不断练习。如今灵巧手正通过大规模任务训练和数据积累,优化策略、完善感知、增强能力,这是让机器人真正实现“心灵手巧”的关键。

五、灵巧手未来趋势
未来对于灵巧手在感知水平方面一定会继续提速,形成多感知功能的大融合,原因在于多感知能力融合是提高机器人灵巧手精细抓取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若灵巧手在灵敏度上完全与人的手持平这就是不可缺少的过程。在执行任务间,环境的实时变化是复杂的,如何能实时判断并作出决策也是最难解决的技术难点之一,并且灵巧手未来也将围绕智能化、低成本化、场景泛化三大主线加速演进,并与AI大模型、大数据、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深度融合。
R012